科學中文化_先別說這個了,你有聽過LGBT嗎?

人類短暫的同理心真的可以因為跟有這樣背景的人接觸,而長期影響觀感嗎?換句話說,在各種社會接受度的對立議題上,究竟要怎麼樣的經驗才能改變一個人的觀點呢?拿同性戀的接受度來說,時有耳聞原本對同性戀抱持非常負面態度的人,因為家族中或是好友中有人出櫃了,而完全改觀的。但是畢竟不是人人都有第一手親朋好友出櫃的經驗的,那到底我們要怎麼解釋過去十年來人們對同性戀支持度有這麼大的改變呢?還是說,短暫地接觸就可以產生這樣的說服效果呢?如果是這樣,是否一定要跟當事人接觸才會產生同理心呢?對許多當下激烈衝突的議題,同性戀,變性者,墮胎等等,,不僅是社會心理學家會好奇人們怎麼改變對這些議題的負面態度,許多社會運動者也更想知道怎麼更有效率地說服大眾。







想必有些科學人應該對於2014年在Scienec上的一篇文章記憶猶新吧,作者Michael LaCour & Donald Green藉由人口訪談,發現如果訪問者是表明同性戀的話,則受訪者會因此產生長期地對同性戀有正向觀點的態度,但是如果訪問者是表明是異性戀的話,則受訪者的雖然會短期產生正向態度,但是會隨著時間減少。真是好棒棒,一時之間真令所有同運人士大為振奮。最令人讚嘆的就是這個研究居然有九成二的受訪率,但是,只可惜一切的發現都是假的!沒錯,而且被抓包的原因居然是因為對這個研究非常振奮的社會科學家,很快地希望從LaCour的資料中找到更多人類對社群態度的蛛絲馬跡,沒有想到卻發現懶惰的LaCour事實上根本不是真實的訪談結果(Green並不知情並且主動撤下這篇研究),對,你能相信有台北車站街頭的問卷填寫率有九成二嗎?(或許應該上西斯版問問喝茶回沖率有沒有這麼高)

不意外地,這個謊言被兩個Berkeley研究生 David Broockman & Joshua Kalla給揭穿了,畢竟old grad student never graduate, just try repeating fake results(David Broockman倒是已經到Stanford當professor)。不過這兩人會這麼追根究底地去發現LaCour的研究作假,而不是因為政治正確而假裝什麼都沒發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也在研究類似的社會行為,但是這次不僅是做漸漸政治正確的同性戀認同而已,而是美國輿論最前線的變性人接受度議題。簡單說,正當Brookman跟Kalla要開始他們的研究時,發現LaCour的樣本回報率高得驚人,但是他們的回報率只有1/4左右,跟LaCour宣稱負責問卷的公司一問,才發現原來LaCour做的是國王的問卷!

回到研究本身,由我一個自然科學家的角度來看,實驗設計上,這篇研究的設計原則跟LaCour的研究沒有太大差別,就是針對某一個投票區的居民,派出首過訓練的訪問者,挨家挨戶面對面親身訪談利用十分鐘介紹議題,事後用精心設計的問卷,做短期到長期的追蹤,看面對面訪談後,是否可以讓受訪者對變性人產生長期正向的支持態度。問卷設計上,內容偽裝成完全不相關的大規模調查問卷,只有少數幾題是跟真是詢問關於變性人議題的支持態度,來降低誤差。訪問者包含了本身是變性人(n=15)跟不是的(n=41),這個性向在訪問時都會揭露。

當然,除卻一個有做一個沒做以外,跟LaCour已被撤回的研究相差最多的,就是這篇研究首先巧妙地濾掉了明顯根本不會願意訪談的家庭,他們的做法就是先寄出他們之後長期追蹤用的問卷給Miami-Dade county, Florida所有有登記投票的人(這裡也就是他們之後調查的地區),總共68,378人,再針對有回覆的1,825人,分成兩組,一組實驗組913人,派出的訪問者會討論變性人議題, 一組對照組912人,派出的訪問者探討的是資源回收,如此就可以去掉有沒有受訪的背景雜訊。最後再從短到長期發出問卷最後願意受訪的512人,追蹤其從三天(429人回覆),三週(399人回覆),六週(401人回覆),到三個月(385人回覆)後對變性人及其保障法案的看法改變。

從結果來看,作者們發現很明顯地,比起對照組,訪談後的實驗組確實對變性人有更正面的支持態度,而且這個態度維持到研究追蹤的三個月都沒有下降。有趣的是,針對保障變性人法案支持度這個問題來看,實驗組跟對照組在短期追蹤時都有產生正面的態度,但是對照組在中期後就失去這個態度,而實驗組仍能保持。不禁讓我好奇是否一般願意參與這種問卷的人,就是比較願意接受不同觀點的人。另外,在第六週的問卷前,作者們試著放入攻擊變性人的廣告,結果雖然實驗組跟對照組對變性人的支持馬上就下降,但是到三個月的問卷時,兩組對變性人的支持度又回升了,顯示這樣的訪談效應是可以持久而且禁得住打擊的。

當然,這是少數真實真的做到這樣規模的實地研究,未來還需要更說研究來確定這樣的發現是否在各種文化地理背景等等下成立,或是是否可以應用在更多議題上(Brookman發現墮胎議題上是沒用的)。作者們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變性人議題與同性戀不同,可說是這幾年藉由網路快速傳播的,與同性戀由長達千年的社會壓迫不可同日而語,但也可能因此更容易產生這種同理心的效果。或許最重要的是,LaCour被撤下的研究宣稱只有訪問者是同性戀才有辦法產生類似同理心效應的結果,但是Brookman&Kalla這篇謹慎透明的研究卻發現,不論負責訪問者本身就是變性人或不是,對讓實驗組產生正面態度的成都都是差不多的。這是一個非常讓人振奮的發現,尤其是對我這種非LGBT但是關心這類議題的人來說,似乎我們還是可以幫得上一點忙的。

附帶一提,這篇研究非常仔細地描述了實驗研究,跟Science一般的文章相比,真是好懂很多。

研究本文: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2/6282/220
FiveThirtyEight的介紹有更多的前因後果:
http://fivethirtyeight.com/features/how-two-grad-students-uncovered-michael-lacour-fraud-and-a-way-to-change-opinions-on-transgender-right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oad Trip_20120906-7, 咖啡沙漠, Iowa & Nebraska

On reading - 百年孤寂 & 天方夜譚